“今年头两个月,形势持续向好,一些重点行业表现好,比如中央企业的社会售电量增长138股票配资,汽车销售量增长15%,水运集装箱量增长17%,特别是航空、物流运输同比增长了59%。这说明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在巩固,对做好今年国资国企的工作,我们是充满信心的。”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近日表示。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明确指出,我国将在2024年力争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约5%的目标。
为实现这一预期增长,各地自年初便积极展开超前规划与部署,重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,势头强劲。与此同时,多路资金汇聚成强大的合力,为这些重大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,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与高效实施。
一位央企工作人员向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表示:“我们年初就开始招标,几个数据中心的建设项目正在推进。”
5000家企业共链计划
前述央企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:“很多民企都有机会参与到项目建设中,很公平地竞争,我们会给每个竞标单位打分。在评标过程中,手机都被收走,不能与外界联系。完全是看企业实力。”
在建设投资、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方面,央企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“中央企业去年成绩是不错的,实现了销售收入40万亿元,增加值10万亿元,利润2.6万亿元,都实现了稳定增长。”张玉卓说
张玉卓着重指出:“特别是在投资方面,我们充分发挥投资的调节作用,去年中央企业总投资6.2万亿元,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.09万亿元,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%。这里面投资增长的速度比较快,去年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.2%,全国是3%,我们以比全国高出大约8个百分点的投资增速,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。初步统计,拉动社会投资超过10万亿元。”
央企开始注重产业链企业的高水平协同。
据了解,中央企业去年采购量13万亿元,通过采购直接拉动产业链上下游、大中小企业200万户。
“近期,我们启动了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计划,发布了1000多项清单,和5000多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,今年将作为一个常态化工作,经常公布一些产业链共融名单,推动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。所有这些都需要有一些好的政策。”张玉卓说。
对于共链的企业,前述央企工作人员表示:“有的企业非常优秀,从资质介绍上能看出创始人懂技术、有能力,尤其是新技术方面,很多是抓住产业机会,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。”
除去在新基建方向的投入外,央企在技术领域投入强度也处于领先地位。
数据显示,2023年,全国的研发投入是3.3万亿元,其中中央企业的投入是10660亿元,接近全国的1/3。
张玉卓说:“我们的研发投入强度,如果以增加值来计的话,是10.2%,全国是2.64%。所以说,中央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。”
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到的国产大飞机、国产大型邮轮,讲到的航空发动机、燃气轮机、第四代核电技术,这些都出自中央企业。
“这些是多年布局的结果,未来一定要更加强化自主创新,加大投入。”张玉卓表示。
国企为创新企业背书
“我们有一些技术设备是华为提供的,华为的一些产品供不应求。”前述央企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。
中央企业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,同时也要和国内的科研机构、高等院校、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。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,真正把“顶天立地”立起来,这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。
目前,中央企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布局较多,国资委要求,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,进行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改造,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。
“这方面有不少标志性成果,我们有100多个智能工厂,近期一些中央企业与华为合作,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、无人化、智能化,井下采煤工作面上就不需要人了,可以实现本质安全。”张玉卓表示。
央企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加了32.1%,国资委的目标是,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%,在类脑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。
一位网络安全企业创始人向记者表示:“我们这样技术出身的创始人,没有任何人脉、背景,其实融资和对接项目都非常难。但是,有国企愿意与我们合作、投资,为我们做背书,这对企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。”
该创始人着重指出,投资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,“百不存一”,只有国企愿意承担风险。
资金保障充裕
“今年我国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设定为3.9万亿元,略高于去年的3.8万亿元。但惠誉预计,随着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限制收紧,中央政府在中期推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。中央政府计划于2024年发行1万亿元长期国债,并且有关部门表示,未来几年每年都将发行长期国债。”惠誉分析师向记者表示,“预计政府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,中国将进一步适度放宽货币政策。”
惠誉分析师认为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的政策优先目标仍偏重在中期主题,其中“发展新质生产力”和“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”是2024年的首要任务,其次是扩大内需。
兰格钢铁研究中心葛昕指出,随着房地产融资项目“白名单”大面积的铺开,扩大房地产企业融资协调机制也展现一定的作用,截至2月28日,全国31个省份276个城市已建立融资协调机制,共提出房地产项目约6000个,商业银行快速进行项目筛选,审批通过贷款超2000亿元。
2月29日,住建部、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视频调度会强调:按照协调机制“应建尽建”原则,3月15日前,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建立融资协调机制,既要高质量完成“白名单”推送,又要高效率协调解决项目的难点问题。
“整体来看,房企的融资环境持续改善,优质‘白名单’项目的融资也有了初步的落地,但是对于房企整体融资的改善效果仍有待观察。短期来看168股票配资,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依然延续,对于房地产项目的施工和新开工的带动效果不足,从而制约着国内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的释放。”葛昕指出。